在經歷4個月政策過渡期后,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在6月12日正式實施。這也意味著2020年后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全面退坡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而今年,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也將被取消。面對市場變化,三星SDI、LG化學和松下等外資鋰電供應商“嗅”到新商機,再次將目光聚焦中國。
3年前,在政策強力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誘人的市場蛋糕及其巨大的增長空間,吸引外資鋰電供應商紛至沓來,用“兇悍”的玩法搶占先機。然而,在經歷短暫的風光后,這些企業旋即陷入困境,在中國市場進入沉寂狀態?,F如今,三星SDI、LG化學和松下三家鋰電供應商又活躍起來,動作頻頻。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他們是瞄向了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全面退坡后的市場。
■外資企業呈現卷土重來之勢
5月7日,華友鈷業與韓國LG化學合資項目簽約暨華金新能源材料(衢州)有限公司入駐浙江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簽約儀式在當地舉行。據了解,該公司的總投資為30億元,將建設年產10萬噸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前驅體新材料項目,其中,一期投資10億元,將建設年產4萬噸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前驅體新材料項目。
其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韓國LG化學在北京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攜手推動動力電池技術發展,合作開展新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究,并積極促進研發成果的產業化。LG化學電池所所長金明煥表示,開放創新、產業本土化是LG化學在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們將不斷加大本土研發投入,加強與本土產業鏈的合作與融合,加強工藝及裝備制造的本土化。
前不久,坊間還曾曝出吉利汽車收購LG化學南京工廠的消息。《中國汽車報》記者從接近吉利汽車的人士處了解到,此次并非收購,而是雙方將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曾透露,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吉利整體銷量的90%以上。LG化學進入吉利汽車供應鏈體系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與此同時,三星SDI也在暗暗積蓄力量。6月4日,三星SDI株式會社社長全永鉉,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社長黃得圭拜會西安市領導,并舉行座談會。2015年,三星在華動力電池項目就落戶于當地。而這也是三星SDI在華業務低調運營以來,該公司重量級領導在中國首次舉辦座談會。三星SDI在其今年一季度財報中還明確指出:“我們將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2020年結束作準備?!?/span>
前不久,特斯拉在上海注冊成立獨資企業。6月7日,在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宣布將在中國建廠,工廠名稱為“Dreadnought(無畏)”,計劃同時生產動力電池和組裝整車。
作為特斯拉兩座超級電池工廠的合作伙伴,松下方面日前表示,正考慮再次與特拉斯合作,在中國建立一座超級電池廠。
今年3月,松下與北汽集團進行了關于深化合作的探討,內容涉及電池與智能汽車。與此同時,松下在大連的工廠已著手建設第二棟廠房,投資額約為數百億日元,將于今年年內投產,整體產能屆時翻番。
■備戰補貼全面退坡后的市場
自從2009年“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啟動以來,補貼政策春風化雨,滋潤著尚在襁褓之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對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然而,補貼不是長久之計,政府負擔不起,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新能源汽車補貼全面退坡后,“雙積分”政策接棒,所有企業必須達到油耗標準和新能源汽車積分要求。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合伙人兼總裁方建華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近來,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動作頻頻,全部在為2020年后的市場做準備。屆時,我國電動汽車市場仍將高速發展,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合資與外資企業將在同一平臺競爭,技術實力和營銷手段將起主導作用。
汽車企業開發一款新車的周期大約為36個月,隨著虛擬驗證技術的不斷應用,開發周期有所縮短,降至18~ 24個月。從現在到補貼全面退坡的時間跨度,比汽車企業開發新車的周期稍長,考慮到生產和銷售需要的準備期,外資鋰電供應商對展開行動的時間點,拿捏十分到位。
■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4月27日,中汽協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開展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申報工作的通知》。此前,“白名單”對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新的“白名單”,多位業內專家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此次出臺將不與補貼政策掛鉤,以引導和扶持自主企業技術進步為核心指導。其實,工信部的領導在多個場合已表達了這個觀點,副部長辛國斌曾表示,后續的行業管理工作重點放在事中事后監管方面,考慮不再通過《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方式對企業生產條件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
近日,中汽協、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聯合公示了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第一批),三星環新(西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南京樂金化學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均榜上有名。
對所有新能源整車和動力電池企業來說,2020年都是一道坎兒。外資鋰電供應商在原材料大量采購、生產過程品質控制、生產過程高度自動化等方面,具有一定領先優勢。因此,即便在目前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再次布局仍值得密切關注。在補貼全面退坡的市場環境下,也許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